English

北京,有个送戏下乡演出团

1999-09-0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燕琦 通讯员 胡明明 张蕾 我有话说

雄奇的燕山山脉逶迤绵长,那里活跃着一支北京城里来的文艺演出队伍,这支由来自十几个文艺院团的演员组成的“北京市送戏下乡演出团”,跋山涉水,翻山越岭,走遍了北京十多个郊区县的百余个边远的山村,行程达上万公里,观众超过了50余万人次,他们带去了党和政府对山乡群众的关怀与温暖……

翻开“北京市送戏下乡演出团”的演出日记,其中记载着赴密云县山区五天演出的日程表———

26日上午:太师屯,观众1000人;下午:古北口镇,观众13000人。

27日上午:新城子,观众6500人;下午:高岭镇,观众5500人。

28日上午:不老屯镇,观众800人;下午:番子牌乡,观众5500人。

29日上午:冯家峪镇,观众1000人;下午:石城乡,观众6000人。

30日上午:东邵渠乡,观众1万人;下午:大城子乡,观众3600人。

这是一份普普通通的演出日程表。一天两场,短短5天,走遍了十个山区的村村镇镇,观众竟达52900人。而这又不是一份普普通通的演出日程表。山区的演出与生活条件无法和城里相比,出门上山,抬头见山,四周全是山峦起伏。这里没有舞台,没有剧场,条件异常艰苦,但演出场次和每场观众人数之多却是城里罕见的。山区里有着最朴实、最渴望文化生活的广大群众。

像这样的日程表,早已经记满了“北京市送戏下乡演出团”的《演出日记》。

根据中宣部、文化部等八个部委关于《开展组织文化下乡活动的通知》精神,北京市委宣传部、北京市文化局、北京市山区建设办公室组建了“北京市送戏下乡演出团”。组团的当天,演出团就奔赴了京西的门头沟区,从此和北京郊区的山山水水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在“送戏下乡演出团”的办公室里,挂着一张北京市行政区域图,在门头沟、延庆、密云、平谷、怀柔、房山、昌平等北京最偏远的郊区县的上面,贴着100余面小旗,这是他们曾经送戏下乡到过的地方。其中有北京最北边的怀柔县喇叭沟门乡,最西北边缘的延庆县花盆乡,最东北边缘的密云县新城子乡,最西边的昌平县老裕沟和最西南边缘的房山区蒲洼乡等。

一面面小旗子如同一簇簇跳动的火焰,三年的时间就把送戏下乡的活动和北京边远山区的群众连成了一片。

观看“送戏下乡演出团”演出的山区观众占北京市远郊区县山区常住人口的90%。这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业绩!

“送戏下乡演出团”的团长戴月琴常说:“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,没有任何条件可讲。如果说剧团和演员要寻找观众和市场的话,在现阶段就是要到农村去,到偏远的地方去,那里有最热情的观众,他们最渴盼文化生活。”

一次在密云县古北口镇演出,预定下午2点开锣,可等演出团到的时候,山上早已站满了1万多名观众。密云县山区的大风是出了名的,又是在深秋时节,狂风卷着沙石刮的人满脸刺痛,睁不开眼,可这些观众一听说城里的艺术家要来演出,硬是中午饭都没吃,足足在山坡上等了几个小时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观众,扶老搀幼,携妻带女,为看演出,早早就到了演出场地,像过年赶集一样热闹。从来没见有过这样奇特的演出场所,树上、墙上、房上、自行车上、拖拉机上,到处都站满了人。演出团的全体同志被深深地震撼了,他们激动地流下了热泪。

在延庆县花盆乡,一位95岁的老人已多年足不出户,知道演出团来了,兴奋异常,非要去看演出,在家人的搀扶下,步行15里地的山路来到演出现场。演出结束后,老人用颤抖的手拉着演员说:“好哇,好哇,过去是在‘匣子’里听你们唱《刘巧儿》,这回可看见真人了。谢谢政府,谢谢你们。”

“北京市送戏下乡演出团”是由来自驻京各文艺单位的演员们组成的,其中有著名京剧演员马永安、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李二娥等,这是一支技艺精湛、甘于奉献的文艺演出队伍,其中他们的“带头人”、著名评剧演员戴月琴,更是为了送戏下乡演出活动付出了艰苦的劳动,赢得了山乡群众的爱戴。

三年前戴月琴的老父亲病危在床,此时她接到一个演出任务,二话没说就投入了紧张的创作与排练当中。就在戴月琴在舞台上演出的时候,她的老父亲却来不及和自己的女儿见上一面就溘然去世了,当戴月琴从观众的掌声中走下舞台的时候,才知道老父亲离去的消息。她的心碎了。而第二天,戴月琴又奔赴在去密云山区的路上,又一次踏上了送戏下乡的征程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